农牧委中长期课题资源库

202207/1315:16

来源

浏览次数
8

文档类型

资料类型

兴安盟种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在兴安盟委、行署的坚强领导下,兴安盟充分发挥自然特色及区位优势,深刻理解种业特殊地位作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通过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培育现代种业企业、推动科技成果推广转换等一系列措施,在品种创新发展、供种保障能力、种质资源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种业发展的措施及成效

(一)地方种质资源保护初见成效

随着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的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兴安盟聚焦当地农作物种质资源,出实招、求实效,坚持“以保为先,以用促保”原则,深入乡镇、村屯走访座谈,对全盟地方品种和作物野生近缘种进行了收集,共征集种质资源202个,入国家库/圃182个,任务完成率151.67%。

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畜禽遗传资源普查,2021年完成了面上普查,基本摸清全盟畜禽遗传资源本底。2022年开展地方培育品种兴安细毛羊的生产性能测定工作,达到科学评估其特征特性和生产性能的变化情况。

(二)优质特色品种培育稳步推进

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生产经营许可分级管理、国审品种后补助奖励等措施推进种子企业扶优。一是开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分级管理,助力种子企业发展加速度,创新性开展中药材种子质量承诺制,开自治区中药材种子经营许可先河;截至2021年末,全盟共有取得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17家,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畜禽场40家。二是在2022年开展国审品种后补助奖励政策,对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玉米、水稻品种进行后补助奖励,每个品种奖励10万元,2021年全盟共培育通过审定品种32个,其中通过国家审定委员会审定玉米品种4个,通过自治区审定委员会审定玉米品种16个、水稻品种4个。

(三)良种化水平逐步提升

为提升全盟良种化水平,兴安盟从种业基地基地、品种展示示范、种业市场监管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提高优良品种的增产增效能力。一是加快农作物制繁种基地建设、畜禽种源基地建设,2021年兴安盟籍种子企业共制种2万亩,生产大田玉米种2800吨,鲜食玉米种75吨,青贮玉米种50吨,水稻常规种4670吨;2022年新增种公牛68头,年生产冻精稳定在300万剂。二是通过品种展示、技术示范、参观观摩打造让农民信赖的看禾选种、看禾订种的规范化“看禾选种”平台,让农民用上放心种,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三是加强种业市场监管,通过种业监管执法年、春季农作物种子市场检查、冬季农作物种子企业库检等行动,建立种业管理、种子检验、综合行政执法的机制,严厉打击未审先推、无证生产、套牌侵权和制售假劣种子、种畜禽等违法行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确保农民生产用种安全,为粮食安全提供种源基础。

二、种业发展面临问题

(一)种质资源鉴定工作滞后制约特色资源开发利用

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是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没有鉴定也就无法挖掘和利用优质、特色的种质资源,也就无法发挥资源的优势。种质资源鉴定专业性强、公益性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全国种质资源通过精准鉴定并用于育种的资源不到10%,大多数种质资源尚未被开发利用。通过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兴安盟收集到很多有特色、有历史、承载了一定地域文化的品种,比如科右前旗野生黑豆、乌兰浩特市古城红辣椒、阿尔山卜留克等资源,从性状表现看这些品种蕴含着抗旱、抗寒、抗病等优质基因,但因种质资源的鉴定滞后影响了这些优质资源的后续开发利用。

(二)育种创新能力不强限制优质特色品种培育

兴安盟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尖端人才缺乏。农作物育种主要以模仿和修饰育种为主,良种供应能力弱。虽然玉米品种育成较多,但本土品种播种面积仅占种植面积的20%左右,且每个品种推广面积不超过30万亩。畜禽育种没有长远的育种规划,只注重引种,忽视品种选育,奶牛、肉牛优良品种顶级资源受限。

(三)种业监管力量薄弱阻滞良种化水平提升进程

机构改革后,基层种业管理机构弱化,大部分旗县尚未成立种业行政管理机构,个别旗县在新成立的推广中心未设置承担种业服务推广职能的推广部门,导致无法形成部门联动。同时种业市场监管技术与手段落后、经费缺乏,人员老化;品种管理工作与实现“保障粮食安全、突出绿色发展、实现分类管理、符合市场需求”的目标还有差距,保护知识产权、育种创新工作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做细。

(四)种业体系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不利于种业整体发展

近年来,各级政府虽然加大了对种业的投入支持力度,但在良种培育、品质改良、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等方面的投入,与发展实际需要相比仍显不足,更缺乏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

三、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培育现代种业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

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提升种业企业在育种、成果转化、市场开发等方面的能力,积极引进育种创新能力强、产业链长的种业企业及科研能力强的人才,形成高水平“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研发团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根本,区域协同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的现代种业体系。

(二)继续提高品种创新能力

坚持政府引领、企业主导、多元投入的原则,提升玉米、水稻、大豆、奶牛、肉牛、肉羊品种自主创新能力。在农作物品种方面,以生产加工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选育综合性状优良、抗病抗逆、适宜兴安盟种植、具有重大推广应用价值的优质新品种。在畜禽品种方面,对新发现遗传资源札萨克图羊申请鉴定;引进优良遗传物质,利用良种高效快繁技术,培育高品质荷斯坦奶牛、西门塔尔肉牛核心育种群。

(三)加大种业基础设施投入,建设标准化制种基地

近年来,甘肃、新疆等制种基地制种成本增高,亩均达到5000元,部分玉米杂交种生产企业因经济压力将制种基地放在东北地区,2022年科右中旗正在办理玉米杂交种生产备案7000亩。科右中旗自然资源丰富,≥10℃积温2900℃以上,除春播季节干旱少雨外,雨热分布玉玉米生物学要求大体相似,是兴安盟玉米制种的最佳地区。兴安盟应抢抓机遇,在政策支持上发力,加大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引导当地和外地的玉米种子生产企业到兴安盟制种,在为企业节约制种成本的同时,发展制种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

(四)加大资金投入,补种业发展短板  

兴安盟应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作用,各级政府重点支持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重点项目的引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强化金融支持,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创新种业投资管理机制,强弱项、补短板。同时将种子管理经费及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强种业队伍建设,严厉打击外源性输入违法行为,保护知识产权,提高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能力,为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用种奠定坚实基础。

转载声明

1、凡注明“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农牧委”的所有本站原创文字、图片或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所有。为传递行业新闻信息之目的,本网原创内容可免费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农牧委”。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农牧委)”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 为传递行业新闻信息之目的,本网部分内容可能涉及转载或摘录于网络,但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涉及版权相关事宜,请立即联系本网平台作协商处理,经本网核实后将会第一时间做删除处理。如果有关方未经与本网协商程序,提出恶意诉讼,本网概不承担因此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