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委中长期课题资源库

202208/0311:38

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农牧委

浏览次数
1

文档类型 其他

资料类型 公开资料

[2020] 第12期 生态保护与建设

第12期 政协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2020年1月15日

本期专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

本期主送: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扎实推进内蒙古沿黄流域

生态保护与建设

自治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反映:黄河流经内蒙古中西部7个盟市、51个旗县市区,共计843.5公里,占黄河总长的1/6,流域面积15.2万平方公里,占

黄河总流域面积的19.1%。黄河流域7盟市国土面积、地区生产总值、人口分别占全区的44%、69%、50%,以自治区20%的水资源量承载着全区28%的耕地面积和69%的经济总量,既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黄河内蒙古段生态状况将直接关系我国北方生态屏障建设。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态环境脆弱。黄河流域7盟市荒漠化土地面积达5.49亿亩,占全区的60.1%,沙化土地面积为4.41亿亩,占全区的72.05%,是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的地区。受地理气候影响,干旱少雨,流动沙丘直接威胁河流、湖泊、交通、农田和城市。

二是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沿黄地区万元GDP耗水量59.39立方米,与北京(20立方米)、天津(18立方米)、上海(43立方米)等地差距明显。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为13.76立方米,高于发达省区,也高于河北、山西等地。河套灌区水利用系数为0.4左右,低于其他引黄灌区10个百分点以上,也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三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足。沿黄地区7盟市布局了59个工业园区,集中了全区80%的能源、化工、冶金、建材产业,产业布局偏重、能源结构偏煤、污染排放偏大。区域性、结构性环境风险叠加,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部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滞后、运行资金不足。

四是农牧业面源污染严重。流域内覆膜面积1409万亩,使用地膜4.3万吨,地膜回收压力较大。年产粪污4328万吨,畜禽粪污处理压力大。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影响黄河流域水质及土壤环境安全,且治理周期长、难度大。河套灌区土地盐碱化严重,约有484万亩耕地不同程度盐碱化,如治理不力容易形成新的风沙源。

五是水灾水害防御存在薄弱环节。黄河干流防洪工程体系初具规模,但黄河游荡性强、摆动频繁,堤防和河岸抗冲淘能力差,中小水也经常出险,特别是黄河凌汛突发性强,防御难度大。临河至五原段为“悬河”,大黑河等十余条重要支流多无河堤。鄂尔多斯市规划的3个蓄滞洪区,其中位于库布其沙漠的杭锦淖尔蓄滞洪区,对于黄河防洪防凌、库布其沙漠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可蓄水仅为520万立方米,与其预期8200万立方米的蓄洪能力相差甚远,不能充分发挥其防洪防凌作用。海勃湾水利枢纽运行仅5年,淤积泥沙1.5亿立方米,约占总库容的1/3。

六是生态保护投入不足。受大规模减税降费、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叠加影响,域内大部分旗县可用财力不足,难以加大投入力度。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健全,各类主体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分配机制。资金绩效有待强化,仍存在项目储备不足、支出进度偏慢、资金统筹不够等问题。

七是协同保护体制机制不够健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涉及跨区域、多部门、上下游、左右岸等方方面面,目前尚未建立起统分结合、整体联动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盟市、各部门之间对黄河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能力较弱,部门间存在多头管理和交叉管理现象,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工作格局尚未形成。

二、相关建议

(一)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规划。国家已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定为重大国家战略,这既是内蒙古承担的重大政治责任,又是内蒙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应超前谋划,主动对接,积极争取将内蒙古重大生态项目、经济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入国家专项规划,同时,抓紧编制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规划,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做好前期重大项目储备,建议将利用黄河故道引水到乌梁素海,建设黄河“几”字弯国家清洁能源基地,杭锦淖尔等蓄滞洪区建设,打造沿黄文旅融合发展通道,打造母亲河文化旅游品牌,大黄河申报世界线性文化遗产等项目编入规划,力争有较多的沿黄项目进入国家“十四五”规划中。

(二)加快建立区域协调联动机制。建议自治区统筹谋划、加强协调,探索流域间产业协同、技术援助、人才支持、园区共建等多元补偿方式,建立区域协调联动机制,发挥好沿黄7盟市职能职责,推动区域联动,进一步提升要素保障效率。

(三)优化区内年度取水计划和动态调剂机制。实现流域水量分配科学化,大力节约农业用水,积极推进水权转换,用好再生水,解决好工业等用水指标问题,对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坚决说不。积极推动黄河流域退耕还湿,加强黄河流域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

(四)加强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着力减少风沙对黄河的侵蚀,全面改善黄河两岸生态环境。优化防沙治沙模式,改变大面积人工植树造林做法,推动形成以灌木为主、乔木和牧草为辅的立体生态修复模式。建设布局上,建议在防洪大堤外侧和湿地外围营造防护林带,在耕地周边建设农田防护林网,在丘陵沟壑区营造片状水土保持林,在国省道与黄河交叉处的生态环境较差地段进行道路节点绿化。建设措施上,建议推广多种实用技术,合理混交、适地适树,乔、灌、草相结合,宜水则水、宜山则山,人工造林种草和湿地保护相结合,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持续改善黄河流域生态。

报:自治区政协主席、副主席、秘书长

送: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信息调研处、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信息调研处

转载声明

1、凡注明“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农牧委”的所有本站原创文字、图片或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所有。为传递行业新闻信息之目的,本网原创内容可免费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农牧委”。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农牧委)”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 为传递行业新闻信息之目的,本网部分内容可能涉及转载或摘录于网络,但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涉及版权相关事宜,请立即联系本网平台作协商处理,经本网核实后将会第一时间做删除处理。如果有关方未经与本网协商程序,提出恶意诉讼,本网概不承担因此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