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委中长期课题资源库

202208/0409:23

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农牧委

浏览次数
12

文档类型 其他

资料类型 公开资料

推进种业振兴 筑牢粮食安全屏障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3月6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要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世情国情农情的深邃把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前瞻性、指导性。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讲话精神,近日,全国政协以“建立健全种业政策支持体系”为题召开了今年的首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以小切口关注大问题,助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种业振兴发展,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屏障。

一、深刻领会种业振兴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粮安天下,种为粮先。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之本。种子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源头,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作为种业振兴的基础,种源安全已然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种源保护和利用力度不断加大,种业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种业发展成效显著。但仍存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足、科技自主创新水平不高、企业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种业发展基础不够牢固,提振种业创新发展迫在眉睫。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种业振兴作为国家重要战略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深刻认识种业振兴是应对大变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种源自主可控关乎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是应对国际贸易谈判的利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强调要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种业作为粮食之本、农业之基,是保障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的根本所在。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始终绷紧粮食安全特别是种源安全这根弦的坚定决心,必将凝聚全党全社会重农抓粮的磅礴力量,端牢中国人饭碗的底气更足、信心更坚。

(二)深刻认识种业振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要素。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所在,也是“藏粮于技”的重中之重。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在农业资源承载能力有限的现实情况下,挖掘种子潜力是提升农业产能、保障农业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

(三)深刻认识种业振兴是我国抢占未来世界科技制高点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种业新一轮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全球种业进入少数寡头竞争阶段,正处于以抢占科技制高点和经济增长点为目标的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联组会时强调,要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因此,要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科学调配优势资源,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点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速攻破种业“卡脖子”技术,大力发展民族种业企业,加快国外种业产业布局,不断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农业国际话语权。

二、准确把握种业振兴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总体来看,我国种业振兴的基础是好的,种质资源安全是有保障的,风险是可控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对标新阶段高质量发展要求,现代种业发展在保护体系建设、品种测试、育种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扶持政策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和隐患,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创新稳中有忧,还需安中思危。

(一)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亟待加强。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对农业种质资源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和保存,目前已保存作物种质资源52万余份,居世界第二,资源优势明显,但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还需加强。一是尚未构建全国统一的大数据平台,虽然各高校、院所和种企都保有一定数量的种质资源,但交流不够,协同不足。二是各类型保护基地统筹不够,一些单位和地方的保护基地未纳入统一管理、认定、挂牌,不同程度的存在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的情况。三是种质资源就地保护不足,地方品种和主要作物野生近缘种消失风险加剧,地方畜禽品种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濒危和濒临灭绝品种占比达18%;群众对种质资源保护认识不够,“无意识”携带种子出境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种子品种质量和育种技术短板明显。我国农业“新品种数不胜数,好品种屈指可数”“国外种子按粒卖,国内种子按斤卖”。国内达到强筋品质指标的小麦品种仅占审定品种总量的1.8%左右,玉米和大豆单产不到美国的60%,品种质量和育种技术存在明显短板。一方面,重要性状精准鉴定不足、优质基因挖掘效率不高,已保存的52万份种质资源中,开展精准鉴定的不到10%。另一方面,育种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种企“小而散”现象严重,育种水平与国外存在“代差”。

(三)种业“卡脖子”风险必须加强防范。种业是农业的“芯片”,要打好种业翻身仗,首先要防止“卡脖子”。当前,我国种业存在若干“卡脖子风险”,应未雨绸缪加强防范。一是种业产业链、供应链不完善,种源部分受制于人,面临被国外垄断风险。二是前沿育种技术与安全防御技术落后引发的安全风险性,在种业前沿技术研发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距离;同时,种业安全防御技术不同步,应对生物育种负面技术短缺,种业技术安全存在受制于人的潜在风险。三是种企融资抵押担保物范围窄,贷款期限与种业周期性不匹配,短缺流动资金难以得到满足,直接融资能力有限,种业保险和再保险发展滞后,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

(四)种业政策支持体系需不断完善。我国种业政策支持体系总体较为完善,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弱、难度大、成本高。二是对重点种企扶优扶强力度不足,种企参与种业科研成果转化作用发挥不够,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出来。三是对育种投入、设施建设支持有待加强。

三、着力推进新阶段种业振兴,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屏障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推进种业振兴,从而为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保驾护航,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发扬优势,统筹协调,做强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一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完善信息公开、交换机制,建立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协同联动保护利用体系。二是提升种业基地建设水平,对各类保护基地统一管理、认定、挂牌,形成一体化保护格局。三是加强种质资源就地保护,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宣传,支持民众、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参与地方品种保护及利用。

(二)补齐短板,集中资源,培育更多优质新品种。一是构建规模化基因挖掘技术平台,定向创制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新品种并推动产业化利用。二是重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建设种业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考虑建设相关国家实验室。三是推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着力攻克重大科学难题,突破育种前沿技术,构建现代高效精准的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

(三)控制风险,以我为主,破除种业“卡脖子”难题。一是针对国内需求规模大、产业链长、对外依存度高的品种,组织力量开展技术攻关,破除育种瓶颈,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二是要做大做强我国种业研发投入主体,有效调动种业研究企业的积极性,加快种业技术向高尖端领域的扩张与渗透。三是引导金融服务种业发展,支持信贷产品创新,探索品种权质押模式,扩大制种保险品种范围,完善种子知识产权保险、种企责任险等。

(四)强化保障,改革创新,提高完善种业支持政策的针对性。一是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措施。制定具有国际视野的种业知识产权战略,加快种业知识产权海外布局;加强珍稀特色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完善种子质量追溯体系,严厉打击套牌、假冒等侵权行为。二是支持种企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头部企业,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加大种企育种研发投入,支持种企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支持科研院所改革创新,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探索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政策,实行研发投入税收“加计扣除”,提升种企良种选育和育种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加大种业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对重大育种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性良繁基地,推动优势基地与龙头种企深度合作;保障种质资源库建设用地需求。

(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课题组)

转载声明

1、凡注明“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农牧委”的所有本站原创文字、图片或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所有。为传递行业新闻信息之目的,本网原创内容可免费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农牧委”。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农牧委)”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 为传递行业新闻信息之目的,本网部分内容可能涉及转载或摘录于网络,但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涉及版权相关事宜,请立即联系本网平台作协商处理,经本网核实后将会第一时间做删除处理。如果有关方未经与本网协商程序,提出恶意诉讼,本网概不承担因此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