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委中长期课题资源库

202208/0808:59

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农牧委

浏览次数
2

文档类型 其他

资料类型 公开资料

[2022] 加大呼伦贝尔草原 生态保护建设力度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政协反映:呼伦贝尔草原与大兴安岭森林共同构筑了我国北方最为牢固的绿色生态屏障,是东北邻近省区生态安全线的起始点。呼伦贝尔市草原总面积1.49亿亩,占内蒙古草原总面积的13.1%。大兴安岭以西的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旗、海拉尔区、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区及额尔古纳市南部、牙克石市西部的草场相对集中连片,组成呼伦贝尔草原主体,这一区域面积1.21亿亩,占呼伦贝尔市天然草原总面积的81.3%。呼伦贝尔草原被认为是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及确保“三北”地区免受风沙侵袭的生态安全线的一部分,也是东北临近省区生态安全线的起始点。

一、存在问题

(一)草原退化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受气候因素影响,呼伦贝尔市仍有6000万亩以上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退化、沙化情况,占草原总面积的40%以上,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依然处于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

(二)草原基础性工作薄弱。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难以满足草原保护的新需要,草原确权承包延期政策研究不够,对草原资源数量新变化带来的影响估计不足。草原生态监测评估体系、生物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标准体系不完善,科技水平不高,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三)草原监督执法能力不足。机构改革后,部分旗市区草原监督执法部门取消,职能职责下沉到乡镇苏木综合执法部门。过渡期内,受人员、装备水平和办案能力的影响,部分地区草原监督执法能力被削弱,出现监管空白。

(四)草原保护修复投入不足。草原生态修复补贴标准较低,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对草原生态环境建设投资持续增加,但由于草原面积较大,退化沙化草原修复治理补贴标准低、生态恢复缓慢,需要长期稳定的投入和持久保护修复,才能逐渐发挥其应有的生态功能,部分地区截留挪用迟拨草原生态修复资金比较严重。

(五)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禁牧补贴和草畜平衡奖励标准偏低,激励不足。草原资源底数不清,部分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划定不合理。对草原生态修复的直接投入不够,多种形式参与草原生态修复活力不足。草原畜牧业经营水平不高,一二三产融合不够,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导致草原过度利用现象依然存在。

二、建议

(一)保持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战略定力。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原则,深入基层实地调研,认真分析当前草原保护修复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坚持生态优先、综合治理、科学利用,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完善政策措施。从草原保护修复抓起,在制定草原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投入、技术服务等方面加大力度,积极开发抚育地方草种来治理当地退化沙化草原,开展草原生态现状健康诊断,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不断改善草原生态状况。

(二)进一步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一是严格落实各项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严守以基本草原为主的草原生态红线,严格审核审批程序,严禁随意改变草原用途。严格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将管护资金补贴与责任履行相挂钩,做到责权统一,奖优罚劣。严格落实草场经营制度,按照《草原法》有关规定,进一步严格草原家庭承包制。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轮牧制度,鼓励牧民合作经营。建立合理有效的草原流转制度,规范流转行为,将草地资源保护的责任落实到户到人,促进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监督管理。压实各级政府加强对草原保护修复工作的主体责任,加强草原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未严格落实制度的地区或因履职不力,造成草原生态环境损害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三是提高保护质量。统筹林业和草原生态工程建设,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林草互补、融合施策。提高科技含量,狠抓各类重点工程建设质量,合理调整工程建设重点、内容,提高补助资金,加快草原生态修复。四是建立保护体系。积极探索草原全方位监测体系建设,研究融合林草资源数据,打造林草大数据平台,提高重点草原生态功能区监测精度,逐步实现草原植被盖度和生产力动态监测体系、人工草地、禁牧和草畜平衡区、鼠虫害高发区及破坏草原、非法征占用草原地块实时监测体系。五是建立草原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在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基础上,按照牧户承包草原的面积与等级,草原生态效益的监测评估值,每年给予一定金额的补偿,并根据草原承包经营者为有效保护、永续利用草原资源所作出的贡献,建立草原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

(三)加快推进草原生态修复。一是明确修复的重点内容。对严重退化沙化草原治理,打草场提质增草,已垦草原退耕还草,野生草种辅育扩繁及乡土草种基地建设,草原鼠虫害防治,毒害草治理等方面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二是扩大生态修复建设投入。加大对重度退化沙化草场修复治理力度,科学核算草原生态治理工程建设标准,允许对重度退化沙化草场进行反复多次治理,不搞“一建了之、一年了之”工程,补足补够项目资金,确保任务能落实,修复治理有成效。三是加强工程区监管。保护修复治理成效,强化系统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特别是综合监管不能放松,尤其是草原监督执法工作不应在机构改革中弱化,应进一步加强基层草原管护队伍建设,保护好草原修复治理成果。四是提高修复区监测水平。逐步实现草原修复区植被恢复和生产力动态监测,及时发布监测信息,为开展生态效果评价、政府决策等提供依据。

(四)进一步提升草原科技支撑能力。一是以各级草原工作站队伍为主体,全面加强人才、资金投入,提升装备水平,引进人才,提升体系技术支撑能力。二是借助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能力,围绕草原生态修复、保护两大主体,投入科研和技术推广力量,探索出新理论、新思路、新技术和可推广、可复制标准化的技术成果。三是用足用好政策,创新机制,开创技术支撑的新局面。落实好人才引进政策,扩充技术支撑队伍,鼓励技术干部,投身于生态修复保护一线,进入企业创业。四是亟需开发抚育扩繁顽强抗逆性的适合高纬度的多年生乡土草种,治理退化沙化草原,改善生态环境。

转载声明

1、凡注明“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农牧委”的所有本站原创文字、图片或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所有。为传递行业新闻信息之目的,本网原创内容可免费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农牧委”。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农牧委)”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 为传递行业新闻信息之目的,本网部分内容可能涉及转载或摘录于网络,但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涉及版权相关事宜,请立即联系本网平台作协商处理,经本网核实后将会第一时间做删除处理。如果有关方未经与本网协商程序,提出恶意诉讼,本网概不承担因此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